房仲不是被市場打敗,是被「錯誤定價」拖死的。在房仲現場,你會慢慢發現一件事:真正把一間房子賣不掉的原因,從來不只是市場,也不是房仲不夠努力,而是「錯誤定價」。
而最諷刺的是,不是我們不知道會賣不掉,是我們明明知道,卻還得陪屋主一起走完那段「被市場修正」的過程。
很多人以為房子賣不掉,是因為「市場冷」,但做久了會明白真正讓案件卡死的,多半不是市場,而是「屋主覺得自己那間比較特別」。
1、實價登錄不是「底價」 只是「紀錄」
屋主最常講的一句話是「隔壁成交 1500,我的至少 1580 才合理」;但問題是「實價登錄不是價格模板」,它只是「過去成交紀錄」,不是今天成交的保證。
價格不是用喊的,價格是「條件換來的」。同一條街、同一個社區,價格也能差 80~120 萬,只因為樓層不同、採光不同、屋齡不同、格局不同、噪音/景觀/車位型態不同...但很多屋主,把實登數字當底價,卻忽略市場只買優點,不會替情感加價。
2、買方不是被價格嚇跑 是被「沒有理由的價格」嚇跑
買方不是笨,他們查行情速度比你想像的快。他們要的不是「你覺得這房子值多少」,而是這房子憑什麼值這個價格?
當價格沒有邏輯,買方就會覺得:「我不是在買房,我是在被賣情緒」,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「價格太高」,而是屋主想賣理想,市場只買邏輯。
3、開放委託不是加速成交 是讓價格慢慢爛掉
屋主最容易掉進的陷阱是:「給很多仲介一起賣,應該會賣更快」,結果沒有人控盤、沒有人守價、每個人都怕被搶單、最後比的不是專業,而是誰先把價格砍下來。
開放委託不是多曝光,是多下殺。沒有專任,就沒有人替你守價。
4、房仲最辛苦的不是跑行程 是承受雙方的情緒與現實落差
外界以為房仲的工作是帶看、拍照、寫廣告,真正的工作其實是:把屋主從「理想價格」拉回「市場價格」、把買方從「懷疑」拉到「願意出價」、把兩個立場不同的人推到同一張簽約桌前、扛下所有情緒、延遲、拒絕與失敗成本。
房仲不是在賣房,房仲是在讓交易變得可能。但這些價值,屋主看不到、買方不會理解。
5、給同行一句真話
我們不是被市場打敗,我們是被誤解行情的人拖死。也不是我們不專業,而是很多時候,我們必須在「講真話」與「被委託」之間做選擇。
但你我都知道能長期活下去的房仲,不是誰接最多案子,而是誰敢講實話,卻還有人願意信任他。
給真正想賣房的屋主:如果你真的想賣,不想被市場反殺,至少要先搞懂這5件事,
實價登錄不是底價,是參考紀錄
市場不買情緒,只買差異化條件
成交不是被等待的,是被設計的
開放委託不是多曝光,是多削價
價格不是你說的,是市場證明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