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貸令風暴來襲!建商倒閉潮、爛尾樓激增房市面臨『硬著陸』危機?

發佈日期:2025/07/02  【賣厝阿明】
2024年9月,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,嚴格限縮房貸成數,試圖抑制過熱的房市。然而,這劑「退燒藥」的副作用正逐漸浮現——建商資金斷鏈、爛尾樓激增、交屋糾紛頻傳,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震盪期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隨著未來3~4年「交屋高峰期」到來,這場由政策緊縮引發的房市風暴,恐怕才剛開始。

限貸令「時間差」效應:建商為何撐不下去?

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將法人購宅、第三戶以上貸款、餘屋貸款成數一律壓至3成,購地貸款也降至5成。這對高度依賴銀行融資的建商而言,無疑是致命一擊。

問題在於,房產開發需4~5年週期,許多建商早在政策實施前就已啟動建案。如今面臨貸款成數驟降、資金周轉困難,加上營建成本飆升(近年漲幅逾50%),導致「賣得越多、虧得越慘」的窘境。例如花蓮「綠野仙蹤」預售案雖100%完銷,卻因造價暴漲、資金鏈斷裂而爛尾,60戶購屋者求償無門。

32萬戶交屋超額供給衝擊市場

內政部數據顯示,2017~2024年全國建照核發量比使照多出32.48萬戶,這些超額供給將在未來3~4年陸續完工。

在限貸令壓抑需求下,市場恐面臨「量縮價跌」的雙重打擊:

成交量萎縮:2025年Q1全台買賣移轉棟數年減21.5%,六都前5月交易量更創8年新低。

價格鬆動:新古屋成交價已跌至實價登錄的85~95%,郊區與超量推案區域首當其衝。

銀行、建商、購屋者「三輸」困局

當前最棘手的問題是「不可歸責三方」的房貸僵局:

購屋者:預售時核貸7成,交屋時因限貸令僅能貸3成,自備款缺口暴增。

建商:餘屋貸款成數壓至3成,資金回籠困難,小型建商恐掀倒閉潮。

銀行:緊縮放款導致不良債權風險攀升,逾放比可能惡化。

這場房市風暴並非單純景氣循環,而是政策與市場結構碰撞的結果。若主管機關未能及時調整(例如針對「已簽約預售案」提供過渡條款),恐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—爛尾樓激增、購屋糾紛暴漲、金融體系風險攀升。

房市『硬著陸』沒有贏家。與其讓建商倒閉、購屋者受害,不如在『打炒房』與『穩市場』間找到平衡點。目前關鍵在於,央行能否在下次理監事會議中,針對交屋高峰期提出配套措施,避免政策美意反成市場災難。

房市寒冬比預期更冷!

最新統計顯示,6月全台房仲交易量不僅較上月衰退1成,與去年房市最熱時期相比更慘跌近5成。業界悲觀預估,在政策緊縮、經濟不確定性雙重夾擊下,今年全年交易量恐跌破28萬棟,創下近7年來最慘紀錄。這場「量縮價不跌」的僵局,正讓買賣雙方陷入前所未有的拉鋸戰。

房仲業者內部數據揭露驚人衰退幅度:

永慶、台灣房屋6月交易量勉強與5月持平,住商機構、中信房屋則衰退約10%。若與去年同期相比,各大品牌平均衰退37%至50%,顯示市場動能正快速流失。更令人憂心的是,這波低量已非短期現象,而是從4月股災後持續至今的結構性問題。

深究背後原因,國際局勢成為壓垮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

雖然全球貿易緊張稍緩,但7月到期的貿易談判大限、以伊戰爭引發的通膨隱憂,加上新台幣急升衝擊出口產業,在在削弱購屋信心。國內方面,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毫不鬆手,銀行房貸緊縮更讓買方雪上加霜,形成「想買的貸不到、想賣的降不夠」的僵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市場出現兩極化發展

部分建商開始「送裝潢、家電」變相降價,資金壓力大的投資客也提高議價彈性;但剛性需求支撐下,整體房價仍未見明顯鬆動。專家觀察,具有科技園區、重大建設題材的區域相對抗跌,但推案量大的外圍重劃區已出現「有價無市」的窘境。

這場房市冰河期何時解凍?

業內人士坦言,在央行政策轉向、國際局勢穩定前,低量盤整將成新常態。對自住客而言,雖有部分銀行放寬貸款條件,但「撿便宜」的時機尚未到來;對賣方來說,與其苦守高價,不如務實調整策略。當房市從「激情炒作」回歸「基本面決勝」,這場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,才剛剛進入最艱難的階段。



圖   房市示意圖

資料來源:奇摩新聞
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