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全台各房地產討論群、新聞平台皆拿一張房地產匿名討論群的截圖,就瘋傳並斷言全台房價已經修正15-20%!我將從下列面向討論實務上的真實性,避免買方過度期待、賣方恐慌性蔓延,讓市場走向極端的房價波動與流動性風險。
1、台灣房市現況交易量低迷的關鍵問題
在政策箝制資金再注入房地產,這是現況房市問題的最核心。
若央行水龍頭不開,銀行資金不放,就算房價回到從前,大部分的買方依然不可能用「大量現金」購買不動產。
因此,價格修正仍無法有效提升交易量,這點全台大型建商都很清楚。
既然無法,那何必大砍價格?現況各大型建設集團仍依開發成本計算合理售價,依照工程進度計算資金效益。
不過,會因為市場氛圍變成「買方市場」而祭出些許購屋優惠。畢竟,尊重市場機制,就是這些集團的生存之道!
2、市場都很清楚「15%是底線」
房價短期大幅調整超過15%,前期已購客戶就會產生大量違約不交屋的狀況。
既然現況交易量低迷的關鍵在政策,不在房價,市場無法有效的「以價換量」,那賣方幹嘛大動干戈為了賣少少的房子而犧牲前期已經出售的房子。
所以,賣方房價一次出手調整15%以上,絕對不可能是全面性的。
3、同建案價差本就存在
房價在同一個建案、同一個時間點,會因為面向、樓層、房型、格局的差異,全案價差就有可能超過15%的價差。
近期的「台中烏日案」、「北屯機捷案」、「台南善化案」,大家僅關注「價格是多少」,但忘記了「價值是多少」。
若深入瞭解分析這幾個案子,在地段上、環境上、週邊設施等加減分因素,會發現其在景氣熱絡時公開,亦會與市場均價上有價格上的差異。
實際讓利多少?那就是看事情角度與估價專業的問題。
4、就算房市瞬跌超過15%,買賣雙方該如何做?
前面已然討論過市場真實性,最後我們就來思考一下,若真發生會是怎樣的情境與買賣雙方該如何因應?
首先,建商端將開始大幅減量供給,在建工程緩建,新建工程停建。
未來新增供給量將迅速大幅減少,消化市場線上供給量,賣方策略「以盤待變」。畢竟,會賠錢的生意絕對沒人做!
房仲市場的屋主賣方,則因市場氛圍不佳而減低價格預期,後因個人財務狀況而決定出售時間。
此時,財務規劃非常重要,高槓桿者出場急迫性增加,售價往往低於市場價格。建議若要此時售屋,先賣出現金落袋最實在。
再者,必須恭喜有購屋需求即將進場的朋友。
出手最好的時機就從現在開始的未來一年半,市場將會有合理的價格,可以挑選符合自己需求的好房子,且選擇性增加,更有機會可以撿到便宜。
順便提醒買房正確觀念:買在相對低點即是贏家,若要買在絕對低點,大概率你會是輸家!
預售屋合理的價格=各項成本稅負+建商合理的利潤。
畢竟,虧錢的生意沒人做。若建商真虧錢的預售建案你敢買嗎?
中古屋成屋市場,虧錢的屋主他會賣嗎?若有,也是急用錢,稀有;若有,你也買不到,畢竟大部分的人沒有門路。
房仲端預售市場,112年7月以後進入市場者,當他無法或不想交屋,這些大幅低於市價的房子會被建商收回。
想買到低於市價15%的房子,若有也必須在112年7月以前購得且取得房價極度便宜的才有機會,現況來看只能說稀有。
總結好宅老編20年來的房產經驗:過去一年半房市因「新青安」超級嗨,近10個月又因「最強限貸」超級冷!
市場大起大落,對建商、屋主、購屋者、銷售端都非常不友善。
期望未來政策制定上,多些市場面的考量,不要頭痛醫頭,政策反覆造成市場極端值,大家都不樂見。
對於投資客:市場的教訓絕對是血淋淋,經歷過才懂得財務規劃的重要與槓桿的嗜血。
對於屋主:仍可以理想大於現實,可以不急,但貸款利息會很急,適當的回歸現實對買賣雙方會是最好的選擇。
對於有購屋需求的朋友:現況會是最好的購屋時機,絕對的「買方市場」讓你享受最好的服務品質、最多的可選擇物件、最有利的議價時機。
買在相對低點,已經是贏家。想買絕對低點,即有可能錯過你的最愛。
房市示意圖。記者朱曼寧/攝影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