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被政策卡死...三方皆輸!專家喊「建立剛需貸款」:別讓真正該買的被卡

發佈日期:2025/07/21  【聯合新聞網/Kori的選屋筆記】
現在的市場,不是買不起,是被政策卡死的。

買方貸不到、賣方不願讓、房仲夾在中間「凍喊不得」,這不是客人沒需求,是政府一刀砍下來,買方被限貸、賣方沒空間讓價、房仲什麼都看得懂卻什麼都不能做。

問題到底卡在哪?直接說幾個真實現場的漏洞與矛盾:

1、政策說要打房,卻沒分清楚誰是剛需、誰是投資客

現在只要不是首購、不夠年輕,幾乎一律被限貸、抓利率、加自備款。
法人可以買房、公司可以裝潢灌價過關,但你只是從兩房換三房、有孩子需要多一點空間,也照樣被卡死。

結果就是:真正需要住的人,買不起;有能力投資的,照樣買得到。


2、銀行在配合政策,但風控模型根本沒跟上生活的真實

現在的貸款審核,不是看你有沒有現金流,而是只看報稅數字、持產紀錄。
你可能月收穩定、工作正常,只因為是自營業或接案者,直接被判「高風險」貸不到成數。更扯的是,就算你是科技業、收入高,也一樣可能被打回票。


3、「貸不到八成即解約」這條,看起來保護雙方,實際卻更讓案子流產

這不是政府規定,是房仲業界實務上用來保障買賣雙方的作法。
因為知道現在的政策讓貸款風險大增、放款速度拖慢,我們只好在合約裡加入這樣的條件。但這樣一來,反而變成雙方都焦慮、不敢簽,連應該能談的案子,也還沒走幾步就先夭折了。


有什麼辦法可以解?

●解法一:建立「剛性需求貸款專案」,不分職業,只看用途與規劃

別再用首購、年輕人當作唯一標準,應該承認「首換戶」、「有家庭剛需」、「長期自住計畫」這些人也是真正需要被支持的對象。
政府可考慮擔保部分成數(例如5%),或與中介基金合作補足缺口,給這些人過得去的空間。你不能用同一把尺,去量一個要住的人,跟一個想賺的人。


●解法二:合約應該設計「彈性履約條款+轉案緩衝方案」

不是一沒過件就死局,而是:

*雙方可協議補足貸款差額
*延後交屋
*導入第二銀行聯貸、補件、或找保人協助

讓案子有轉圜、有過場、有餘地。房仲不是跑腿簽約的,我們是要「幫案子活下去」的角色。


●解法三:房仲應該主動做「預審健檢+貸款能力盤點」

不要再等到簽完才爆雷,我們可以在買方看屋前,先幫他做:

*現金流分析
*成數評估
*掃描銀行授信可能性

這樣看屋才不會是場賭博,也讓賣方知道「這個客人不是白跑一場」。

房仲這個角色,是一個職業,就是在賺錢,我們是在政府政策、銀行制度、買賣雙方情緒之間,努力讓一個本來不可能完成的交易變得「有可能」。我們不止是在談房,是在談「生活要怎麼繼續」。

最後,請讓我用一點情緒說話:我就是房仲,我當然會捍衛我自己的專業與收入。如果你覺得房仲就是賺你錢、佔你便宜、在你痛苦的時候搞佣金,那我只能這樣講:希望哪一天你的薪水被砍、被取代、被制度壓下來的時候,你也能跟罵房仲一樣理直氣壯地說:「活該」。

誰沒缺點?誰不是撐得很辛苦?誰想做白工?


◎本文內容原文出處於[ Kori的選屋筆記] 。  https://reurl.cc/x3Ez2z
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
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