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親費爭議屢見不鮮,如何兼顧長輩的晚年生活保障與家庭和諧,一直是許多家庭關注的課題。近期,一位母親因孝親費問題與子女產生矛盾,開始考慮透過「以房養老」作為解決方案。房產專家賣厝阿明指出,這確實能為長輩帶來穩定的現金流,但同時也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繼承安排。
賣厝阿明在粉專中分享一名網友案列,一名母親在丈夫過世後,單獨繼承房產,並要求三名子女每月支付一萬元孝親費,但兒子不願提供、女兒則因長期重男輕女而不願承擔。無奈之下,該名母親開始評估將名下價值400萬元的房屋,以「以房養老」方式換取生活費,想知道每月能增加多少收入。
賣厝阿明表示,根據銀行規範,以房養老貸款額度通常為房屋鑑價的5成至7成。以400萬元房產計算,最高可貸額約為280萬元,但仍須視屋齡、地點及借款人年齡等因素影響。銀行業者強調,以房養老貸款成數「平均約5~6成」,且「多數銀行只接受位於都會區的房屋申貸」
即便以較保守的6成貸款成數估算,貸款額約為240萬元,假設貸款利率為2.5%、貸款期限20年,每月可領金額約在1萬至1.4萬元之間,但隨著時間推移,因利息內扣,實際領取金額可能逐步減少。
賣厝阿明指出,以房養老是將不動產價值轉化為退休所需的現金流,以降低長輩對子女經濟支持的依賴。不過,他提醒,銀行通常要求房屋須為「單獨所有」且「自住」,並且屋齡加上貸款年限不得超過60年。此外,這種貸款也會影響子女的繼承權,若母親已表明不打算將房產留給女兒,逆向抵押貸款甚至可能使子女完全無法繼承,除非繼承人能清償貸款。
針對這類情況,賣厝阿明建議,家庭成員應事先充分溝通,以減少矛盾衝突。除了以房養老,長輩也可考慮其他方案,例如出租房屋收取租金,或透過安養信託確保資金運用,每種方式各有優缺點,應依實際需求與生活狀況決定。
以房養老雖能在短期內提供穩定收入,但背後仍涉及家庭關係與資產分配問題。賣厝阿明強調:「最重要的,還是確保母親的晚年生活品質與心理幸福感。」因此,長輩在做決定前,應全面了解各種選項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才能真正達到安養晚年的目的。
※免責聲明:本資料由「賣厝阿明 知識+」授權轉載,文中引述之專家觀點、內容分析、個股基金僅供參考,純屬專家意見,並非投資建議,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圖   「以房養老」確實能為長輩帶來穩定的現金流,但同時也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繼承安排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