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便金管會、央行接連放寬房貸緊縮政策,但9月台中市政府標地卻仍創下總標脫金額新低紀錄。房產業者指出,各縣市政府公開標售土地結果,可視為建商對房市景氣態度,而台中市標地接連兩次出現標脫率不到2成的低迷紀錄來看,建商對整體房市仍保守看待,土地交易量自然減少。
根據內政部地政司最新發布的都市地價總指數,去年10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的半年期間,全國土地買賣筆數約24.42萬筆,對比去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半年、有31.87萬筆,直接萎縮約23.36%。
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,建商面對政府調控措施的因應方式非常有限,較常見的手段是「減量經營」,由於建商普遍縮手推案,手上儲備案源去化減緩,自然不想再出手獵地,所以房市低迷時期,政府標售土地情況往往是「青筍筍」。若觀察二十幾年來土地交易量,似乎成為房市的反指標;土地交易量衝至波段高峰,通常是多頭之末,交易量谷底反而是房市低點。
土地交易反指標 過熱過冷皆反轉
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,地價指數漲幅壓縮,主要是因為2023年「平均地權條例」修正後的預售屋禁轉及私法人限購住宅,建商投資變現的難度提高,再加上18個月限期開工令及土建融限貸,以及各地方政府紛紛提高容積取得的成本,四大管制措施降低建商投資意願,對於土地的取得自然趨於保守。
雖然是地價會隨景氣循環調整是正常的市場現象,但不動產並非一般財貨,脫手、變現不易,而且還要面臨重劃區土地大量供給及抵押貸款成數下降,增加養地難度等課題,所以交易動能下降、流標率大增,有行無市就自然讓地價走勢趨緩。
圖/記者徐義平攝
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