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住宅市場交易結構持續老化且小宅化。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,今年第2季全國住宅買賣平均屋齡已達31.1年,屋齡超過25年的中古屋成為交易主流,占比高達近七成;另一方面,買賣住宅的平均面積僅31.5坪,其中15至35坪的中小宅最受青睞,顯現當前居住市場呈現「老屋、小宅當道」的趨勢。
進一步觀察交屋屋齡結構,30至40年的房屋最多,占比26%,其次是40至50年的老宅,達23.5%,代表近五成以上的交易物件都已邁入30年以上的「熟齡屋」;相對來說,新成屋供給稀少,10年內的住宅合計僅占一成左右。
若從面積來看,最熱門的產品落在15至35坪,尤其25至35坪最具交易量,達27.8%,其次是15至25坪,占25.8%,小宅需求合計已超過四成,顯示單身族、小家庭的購屋力道強勁;相較之下,45坪以上大坪數住宅的占比僅約17%,而且隨坪數愈大,市場接受度愈低。
觀察縣市差異,北台灣交易明顯集中於小坪數產品,以台北市為例,平均面積僅27.3坪,且15至25坪就占比27%,15坪以下小宅也高達24%,反映高房價壓力下,購屋族群被迫縮小坪數;同時,台北市的平均屋齡達36.9年,全台最高,顯示市中心房屋老化嚴重。
新北市情況也跟台北市類似,平均屋齡31.9年,40至50年老屋交易比例近25%,但買方偏好27坪左右的中小宅,15至25坪及25至35坪合計超過六成。
台中市平均屋齡33.8年,30至40年老屋占比高達41%,顯示當地中古屋供給壓倒性;而平均交易面積30.7坪,仍以25至35坪為主流,但15坪以下小宅占比也逾兩成,反映雙向需求並存;台南市則顯示自住偏好大宅的特色,平均面積達36.6坪,45坪以上住宅比率超過兩成,明顯高於全國平均。
高雄市的交易結構則與北部相似,呈現中古屋與小宅並重,平均屋齡31年,30至40年的房屋占比達30.9%,25至30年和40至50年老宅也各有一成五以上,10年內新屋僅占4%;平均面積31.9坪,其中15至25坪與25至35坪合計超過五成。
數據顯現台灣住宅市場已進入「高齡化」與「小宅化」雙重趨勢。北部受限於高房價與供給稀少,新成屋比例低,小宅交易占比持續攀升;中南部則因土地相對充裕,大坪數需求仍有支撐,但老屋壓力同樣存在,未來政策端的都市更新、危老改建以及老宅延壽仍是市場關注重點。
圖/記者游智文攝影
資料來源:經濟日報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