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地產圈的熱門話題,圍繞著一個「冷」字。9月房貸餘額年增率連12降成為矚目焦點,根據統計,9月房貸餘額年增率不僅「連12降」,更滑落至5.43%,創下26個月以來的新低,同時,建築貸款餘額,竟出現近九年來的首次負成長。
從業者的角度來看,這組數據堪稱「政策有感」的最佳註解。央行從2020年底以來,發動了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以及內政部平均地權條例,無心插柳的銀行法72-2從助攻變主力,總算把一路高燒的房市給壓了下來。
數據會說話。房市確實冷了。那麼,問題來了:既然成效卓著,市場也已「降溫」,央行在今年12月的最後一季理監事會議上,是否有可能「高抬貴手」,鬆綁部分選擇性信用管制,為已經奄奄一息的房市注入一點活水?
但恐怕沒有那麼容易。
首先,對央行而言,打房的真正目的不在於「打房價」,是為了「金融穩定」,並非屬於內政部管區的「居住正義」。央行真正擔心的,從來不是房價漲多少,而是「銀行體系對不動產的曝險有多高」。
從近期房市相關數據來看,市場已經趴下,央行用了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好不容易讓這台「房市列車」降速,但他真正擔心的,是這台列車的「總重量」還是太重,一旦出軌,整個金融軌道都會跟著陪葬。在這種「增幅趨緩、存量仍高、價格盤整」的格局下,到底有什麼理由在能讓央行選擇鬆綁,發出一個「政策轉向」的訊號?
然而,讓央行12月不敢輕舉妄動的最大理由,恐怕不是來自房地產本身,而是熱呼呼的股市。台股卻「熱得發燙」。當台股屢創新高,這背後代表的是市場上那股無處可去的「熱錢」有多麼龐大。
這才是央行真正的壓力源。
央行的職責是管「錢」。當市場上的錢太多,這些錢就會像沒有容器的水,四處流竄,尋找任何可以停泊且具增值潛力的標的。過去,房市因為政策嚴管,加上台灣站在全球趨勢的浪頭上,這股水流自然而然導向了股市,但房地產作為「保值」、「抗通膨」的傳統避風港地位,從未改變。
另一個麻煩是,就算顧及流動性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,如何讓鬆綁合理,市場又不會解讀成「政府不打了」、「房市沒事了」,然後再次點燃投機熱潮,分寸怎麼拿捏,不僅是技術,也是藝術。
對購屋者來說,這些數據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?
房貸增幅趨緩、市場前景看淡,代表銀行鑑價與放款會更趨保守。這意味著買方的資金槓桿會被鎖得更緊,市場將持續由自用剛需主導。而建築貸款轉負,則是一個中長期的警訊。它代表未來幾年的新供給量可能會顯著減少。當下的「冷」,可能正在醞釀2、3年後的「缺」。到時候市場會怎麼走,只有天知道。
在一個房市「冷」、股市「熱」,政策又不敢鬆手的「冷熱交織」格局裡,投機者早已退場。對於真正的自住客而言,老掉牙的「回歸基本面」審慎評估自身負擔能力、確認實際居住需求、精選物件的地點與保值性,才是穿越眼下這片房市迷霧森林的最佳解。
●作者:徐佳馨/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
圖/記者徐銘穗攝
資料來源:NOWnews今日新聞
★ 友善分享消息,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