債務風暴正在醞釀 都是房地產惹的禍?

聯合新聞網/何世昌

1990年到2001年間被稱為房市「失落的十年」,這段期間除了台北市外,其他縣市房價長年緩跌、積弱不振,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在1997年還有466,568棟,因當年7月之後爆發「亞洲金融風暴」,1998年買賣移轉棟數剩下385,969棟。

屋漏偏逢連夜雨,2000年爆發「網際網路泡沫」,當年買賣移轉棟數再跌至321,165棟,2001年續摔到259,494棟。

房貸業務萎縮 間接促成現金卡誕生

在當時的時空背景,買房賠錢的機率太高,民眾購屋意願低落,以致於房市成交量萎靡不振。民眾買房子的人少,銀行房貸業務冷清,再加上接連爆發經濟危機,企業貸款意願不高,銀行獲利慘澹。為了把錢借出去,銀行可以說到了求爺爺、告奶奶的程度,當時房貸加裝潢貸款甚至可以借到超過100%。

為了走出困局,國銀必須想出一個辦法把錢放貸出去。1999年下半年,萬泰銀行董事長許勝發率隊至日本考察,此行為台灣銀行業揭開了「潘朵拉的盒子」,把希望與毀滅同時都帶到台灣來。

許勝發從日本銀行業務取經,在台灣發行了全國首張現金卡「George and Mary」(喬治瑪莉用台語唸,讀音很像『借錢便利』或『借錢免利』);「George and Mary」現金卡主打的放款模式,其實就是「無擔保貸款」。萬泰銀行採取快速核卡方式,不對借款人進行徵信、審查,而民眾只要拿著現金卡,就能在提款機立即取得借款。

卡債風暴襲捲 卡奴高達80萬人

那時候的台灣人第一次接觸現金卡,根本不清楚那是什麼死人骨頭,不少人被借錢容易的模式所吸引,一時間趨之若騖,使得萬泰銀行「George and Mary」發卡量爆增,股價隨著獲利上升而瘋狂飆漲。其他銀行看到萬泰銀行吃香喝辣怎坐得住?民營和公股行庫不約而同加入現金卡大戰,引爆一波發卡浪潮;其中,土地銀行的「春嬌志明現金卡」簡直就是在模仿「George and Mary」命名方式啊。

但出來跑總是要還的,現金卡的爽日子很快的在2006年結束;當年大規模違約引爆「卡債潮」,許多人因還不出錢而遭追債,進而產生「卡奴」這個新詞,「卡奴」人數竟一度高達80萬人。卡奴日子難受,現金卡祖師爺萬泰銀行也不好過,由於債權難以回收,以及金融海嘯衝擊,萬泰銀行因虧損損過鉅,2014年被併入開發金控,2015年改名為凱基銀行。

信貸市場蓬勃 彷彿有既視感?

如今,政府為了抑制房市,持續要求國銀行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;而國銀為了賺錢,便轉向積極推銷民眾申辦信用貸款,我相信大家近幾年一定時常接到信貸推銷電話。除了信貸外,近年銀行還卯起勁推廣「先買後付」的業務,本質上均屬於無擔保放款。

從央行公布的「其他消費性貸款」(包括現金卡貸款及個人小額信用貸款)數據顯示,2019年1月、2020年1月總額都還不到1兆元,但之後快速跳升,2021年1月已飆升至1.124兆,而2024年已突破1.32兆元。

前一波無擔保放款風暴,源自於房地產不好,銀行另闢放款生路反釀風暴;20幾年過去,如今是房地產太好,主管機關限制不動產放款集中度,銀行只好衝刺無擔保貸款,包括信貸與先買後賣等業務。現在不少申辦信貸的民眾把借來的錢投入股市當中,誤以為自己正在進行「套利交易」,但卻可能忽視股市修正的風險。一旦股市出現劇烈波動,屆時恐怕要小心新一波債務風暴可能襲捲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