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打房交易量狂跌,為何台灣房價仍居高不下?

文 / 胡偉良

近年來,台灣房地產市場正悄然走向一個關鍵的臨界點。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數據,全台房屋所有權移轉案件中,有高達三成為繼承或贈與,再扣除法拍、法院登記等非正常交易後,實際買賣僅占整體移轉棟數的六成。以六都為例,人口總數超過1600萬、總戶數近700萬戶的城市,每月僅有約1萬戶完成買賣交易,平均每百戶僅0.14戶在交易,交易活絡度已跌破警戒線。這樣的現象不僅反映出市場冷卻,更是對建築業、房仲業、代銷業與相關金融、營造供應鏈發出的重大警訊。

然而,真正讓市場喘不過氣的,並非民間需求衰退,而是來自政策面的「勒喉式管制」,尤以2023年9月19日以來的第七波央行信用管制最為關鍵。

一、信用管制讓資金斷流,抑制需求變成摧毀市場

央行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,原本目的是為了防止資金過度流向不動產、壓抑投機炒作,保障首購族。然而在2023年之後的措施卻逐漸走偏,不僅進一步提高第二戶以上購屋的貸款限制,甚至連換屋族也受到波及。當「以小換大」「以舊換新」的家庭型需求遭到擠壓,本來健康的市場循環被截斷,導致交易量大幅下滑。

更重要的是,這套政策從未考慮到建築業與整體都市更新的結構性需求。在台灣這樣一個房屋老化嚴重的社會中,若新屋無法有效銷售、舊屋無法順利改建,最終將造成的是都市更新停滯、地震風險升高、市容惡化,以及龐大的資產僵化問題。

二、六都每月僅萬戶交易,房地產「急凍期」已來臨

數據最誠實。六都總戶數將近700萬戶,正常情況下,每月應有2~3萬戶的交易量,才能維持供需與產業運行的基本循環。然而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中,平均每月交易量卻僅剩1萬戶出頭,房仲、代銷、地政士業務量銳減,不少中小業者已面臨生存危機。

這樣的市場低迷,並非房價過高導致買不起,而是政策使得「本來買得起的人也買不了」,「本來可以換屋的人被迫卡死」,導致大量需求被壓抑,供給則持續堆積,形成房市結構性凍結。對建商來說,雖有潛在買方,但無法成交;對金融機構而言,房貸成長停滯,資金使用效率下降;對整體經濟來說,則是內需動能的喪失。

三、央行錯把「壓抑需求」當作房價解方,是治標不治本

誠然,過去房價上漲過快確實造成民怨,但央行選擇壓制買方需求,而非處理供給失衡問題,等於是「從屋頂滅火而非關掉瓦斯」。房價真正的根源在於:

‧土地取得成本居高不下

‧都市更新整合難度高、時間長、風險大

​‧建築法規複雜,容積獎勵制度缺乏效率

​‧營造成本高漲、人力短缺問題未解

這些問題一天不解,供給就無法增加,價格自然下不來。而央行的信用管制只是削減需求,表面上讓成交價格持平,實際上卻讓市場無法形成良性循環,反而讓未來價格更加僵固,甚至在政策鬆綁時報復性反彈。

四、若再不調整,房市崩毀後恐無力回天

現在的情勢,就如同把一隻氣球一直壓住,表面穩定,但內部壓力不斷累積。一旦政策一鬆,可能引發爆炸性的價格反彈;反之,若長期壓抑至建商資金斷鏈、營造業倒閉、都更案停擺、房仲大規模裁員,房市的供應體系將全面崩解,屆時即使想救,也難以在短時間恢復生機。

更嚴重的是,建築業為台灣關鍵內需產業,涵蓋土木、鋼鐵、水泥、瓷磚、室內設計、家具、家電、清潔等整條產業鏈,一旦房市長期停滯,將牽連整體經濟內需面,甚至對GDP成長造成實質衝擊。

胡偉良觀點:是時候改弦易轍,從壓抑轉向「釋放」

台灣不需要一個「價格表面穩定但交易量崩毀」的房市,也不應放任一個活絡的建築產業被管制政策硬生生摧毀。房價問題應回歸本質——提高供給、降低建築與交易成本、縮短整合流程、加速都更推動、強化結構安全與機能設計。

若央行持續壓抑需求、不給市場基本運作空間,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是時候醒來,放下管制思維,回歸市場本質,與其他部會合作,建立一套真正能讓房市健康發展的政策機制,這才是對全民負責的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