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記者張瀞勻
在高房價與高持有成本並存的時代,許多屋主在不知不覺中繳了比實際該繳還多的稅。尤其是自住房屋與出租房屋稅率差異巨大,地價稅、自住條件、設籍人數等細節稍有疏忽,就可能讓持有成本翻倍。根據各地稅務局與實務專家觀察,近年不動產稅務申報錯誤與遺漏情況頻傳,成為民眾沉沒成本的隱形黑洞。
《地產天下》本期專題針對「持有稅節稅秘訣」進行深入剖析,彙整五大重點對策,助你用合法手段節稅,避免被動吃虧。
1.自住房稅率與一般稅率差多少?關鍵在「設籍與用途」
自2024年7月起「房屋稅2.0」(囤房稅2.0)正式上路,2025年5月首次依新制開徵房屋稅。自住房屋稅率明訂為1.2%,若全國僅持有一戶且符合現值門檻者,稅率可降至1%;非自住房屋則改採「全國歸戶、全數累進」計算,稅率自2.0%起跳,最高達4.8%。
新北市稅捐處提醒,必須同時符合「設籍」與「實際居住」兩項條件,才可適用自住稅率。若僅設籍但房屋實際用作出租、民宿或營業空間,將被視為非自住房屋,適用高稅率。地方稅務機關指出,民眾若未主動申報用途變更,將依非自住稅率課稅,並可能追補稅款與滯納金。
為享自住房屋稅優惠,須於每年房屋稅開徵日前40日(約3月22日)完成申報與戶籍登記。2025年為新制首年,補件期限已延長至6月2日。
2.地價稅節稅攻略:千分之2怎麼爭取?
比起房屋稅,地價稅的節稅幅度更驚人。根據財政部規定,自用住宅用地可享千分之2的稅率優惠,而一般用地則依公告地價分級,稅率最高可達千分之55。
不過,優惠稅率需「主動申請」,且須符合三大條件:土地為本人、配偶或直系親屬所有,戶籍設於該地,實際作為住宅使用,且未出租或營業。每人(含配偶及未成年受扶養親屬)全國限一筆。
基隆市稅務局指出,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夫妻任一方申請即可雙方受益,實則不然。若土地登記為夫妻分別共有人,雙方皆須各自提出申請,否則將產生「同一房屋土地、不同稅率」的情況,恐增不必要稅負。欲適用者應於每年開徵前40日(即9月22日,如遇假日順延)提出申請,逾期將延至次年方能適用。
此外,稅法雖規定每戶僅限一筆自用住宅用地適用優惠稅率,但若屋主擁有多筆住宅土地,可透過成年子女、祖父母、父母、岳父母等家人設籍於第二、第三處,仍可爭取優惠資格,前提是其他條件皆符合。若無法多處設籍,則應選擇地價最高的土地提出申請,以發揮最大節稅效益。
舉例說明,王先生在新竹縣擁有兩處房地,第一處為其本人與配偶設籍且已適用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,第二處為王先生的成年子女設籍,且該地無出租或營業行為,則第二處亦可申請適用地價稅自用住宅用地稅率,兩處皆可享有優惠稅率。
3.別讓共有人害你多繳稅!地價稅節稅這樣做
實務上還有一項容易忽略的「合併使用」認定,例如:相鄰兩筆土地,若經查明為同一所有人或夫妻所有,且建物打通使用、符合稅法第9條與第17條規定,即使僅設籍於其中一筆,也可合併認定為一處申請優惠稅率,前提是須經稅捐處現勘核准。
若家庭成員持有多筆不動產,靈活運用分戶設籍原則也有助提升優惠適用範圍。每位成年親屬皆可各自設籍並申請一筆地價稅自用優惠,若將不同不動產分別設籍於夫妻、父母、成年子女名下,即可適用多筆自用地價稅。許多家庭持有多筆不動產,若能靈活運用家庭成員的戶籍安排,可增加稅務優惠適用範圍,根據現行規定,每位成年親屬皆可各自設籍並申請一筆地價稅自用優惠,若將不同不動產分別設籍於夫妻、父母、成年子女名下,即可適用多筆自用地價稅。
此外,共有人制度是另一潛在稅務雷區,以兩人各持分50%的土地為例,若僅一人設籍且申請優惠,另一人並不自動適用,需要各自申請並符合條件。若不留意,將失去一半的稅賦優惠。
4.房屋拆了還在繳稅?用途變更、拆除須主動申報
台中曾有民眾收到一筆針對早已拆除的房屋所開出的稅單,事後才發現因未辦理註銷手續,房屋稅仍持續計徵。稅務局說明,房屋若已拆除、自然倒塌,或改作非居住用途,必須由所有人主動向地方稅捐處申請註銷稅籍。若未辦理,系統將持續認定房屋仍存,按原本用途課稅。類似情況也常見於店面歇業未報、住宅轉為出租卻未改申報用途,稅務認定將以實際查核為準,補稅、追稅與罰鍰難以避免。
5.從贈與、繼承到房貸利息扣除,長期規劃要避稅也要避坑
除了每年應繳的持有稅,長期來看,財產贈與與繼承也是節稅重要佈局方向,若家中長輩有多筆房產,提早贈與給成年子女並設籍,可提前享有地價稅與房屋稅優惠,降低持有成本,但須留意:贈與涉及贈與稅與房地合一稅,且若房屋與土地分別贈與不同人,可能影響日後稅率適用資格。
而在所得稅方面,購屋自住者也可申報購屋借款利息扣除額,每戶以一屋為限,每年最高可扣抵30萬元,但僅限自住且非轉貸用途,並需提供繳息證明。
面對房市政策收緊與持有成本不斷墊高的現況,節稅已不只是富人專利,更是自住與一般多屋家庭必備的理財知識,提醒民眾,持有稅並非不可控,透過正確申報、自主檢查與家庭成員共同規劃,就能在合法前提下,大幅降低不必要的支出,讓房子成為資產,而非拖累你的包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