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打炒房抑制房價,為何許多年輕人還是買不起房?胡偉良列3點分析:只治標沒有治本

文 胡偉良

近年來,台灣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政府打房與市場自我修正的雙重壓力之下。央行最新數據顯示,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4.84%,其中製造業一枝獨秀,貢獻達2.68個百分點;相對之下,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的貢獻分別僅0.07與0.06,合計僅佔0.13,顯示在拉動經濟成長的動能上,房地產業的角色已經邊緣化。然而,這樣的結構卻隱藏著一個矛盾:雖然營建與不動產對GDP成長貢獻有限,但其對民眾日常生活、居住幸福感與社會穩定的影響卻遠超過統計數字所能呈現。

本文將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:

一、打房政策下的經濟數據解讀
二、居住安全與幸福感的隱性價值
三、擴大內需與都市更新的政策契機

一、打房政策下的經濟數據解讀

台灣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因價格高漲而引發社會不滿,政府遂持續透過政策工具加以壓制,包括限貸令、囤房稅、預售屋金流管制等,意圖抑制投機與過度炒作。這些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交易量,也讓建商推案態度趨於保守。

央行指出,2024年整體營建工程投資結構中,住宅房屋比重僅佔31%,其餘多數為廠房及基礎建設。換言之,真正與民眾居住直接相關的投資占比並不高。這也導致房市與GDP之間的聯動性下降。即便建商放緩推案,GDP成長率依然可以靠半導體廠房投資、出口拉動維持高增長。

這裡透露出兩個訊息:

1. 房地產已非主要經濟引擎——在「成長率貢獻」的角度,製造業尤其是台積電主導的半導體產業,遠遠凌駕房市。

2.打房降低了房市的經濟乘數效應——住宅建設受到壓抑,連帶影響建材、家電、室內設計等周邊產業,使得整體乘數效果不如以往。

然而,若僅從數字來看,容易誤以為營建與不動產業已可有可無。但事實上,這些產業雖然在GDP的「增量」上貢獻有限,卻在民生與社會安定上承擔著「存量」的重大角色。

二、居住安全與幸福感的隱性價值

雖然營建及不動產業在數據上的經濟貢獻不高,但它們與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密切相關。台灣目前超過一半的住宅屋齡已逾30年,其中不少建物結構老舊、耐震不足,加上台灣位於地震帶,一旦發生強震,老屋倒塌的風險極高。這不僅是經濟問題,更是攸關人命安全的社會議題。

此外,老舊住宅往往缺乏電梯、停車空間、無障礙設施與良好的隔音隔熱效果。對於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而言,這些不僅降低了居住舒適度,更可能增加長輩跌倒受傷、行動受限的風險。換句話說,房屋的更新不只是經濟數據的提升,更是提升幸福感與安全感的基礎工程。

如果僅用「對GDP成長率的貢獻」來衡量營建與不動產業的重要性,就會忽略掉它在民眾心中帶來的安心感、成家的歸屬感與生活品質的提升。對年輕世代來說,是否買得起房、是否能住得安心,往往決定了他們對未來的信心。當居住問題無法解決,再高的GDP數字都難以彌補幸福感的缺口。

三、擴大內需與都市更新的政策契機

當前台灣的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出口與半導體產業,一旦全球景氣波動或地緣政治風險加劇,成長動能就會受到嚴重挑戰。如何培養第二支成長曲線,成為政策制定者亟需思考的方向。而營建與不動產,特別是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,正是具有潛力的內需引擎。

首先,都市更新具有高度的經濟帶動效應。每一個大型更新案,不僅涉及房屋興建本身,還會帶動建材、設計、營造、家電、裝潢、金融信貸等產業鏈,創造大量就業機會。即便單一案子對GDP成長的直接貢獻有限,但累積多案後的效果不可忽視。

其次,都更能解決居住安全與品質問題。透過街區更新、耐震設計與綠能建築,不僅能大幅改善居住環境,也能符合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。當民眾住得安全、住得舒適,自然會提升整體的社會幸福感。

第三,擴大內需可降低對出口的依賴。與其讓資金只集中於半導體廠房,不如透過政策鼓勵民間參與都更,讓建築業、房地產業發揮更大效能。這不僅是經濟平衡的需要,也是國家風險管理的策略。

胡偉良觀點:以居住幸福為核心的經濟策略

品嘉建設胡偉良指出,央行數據揭示了營建與不動產對GDP成長的貢獻微乎其微,這讓許多人誤以為該產業不再重要。然而,實際情況恰好相反:營建與不動產業與人民的幸福感、生活品質、安全保障密不可分。如果僅是壓抑房市,卻忽略了老屋更新與居住品質改善,將使政策失去全面性。

因此,未來的政策應轉向「抑制投機、鼓勵更新」的雙軌並行。政府可以透過容積獎勵、融資支持、加速審查等方式,推動都市更新與防災型都更。如此一來,不僅能在數據上提升GDP內需動能,更能在民生面上創造看得見的幸福感。

換句話說,打房只能抑制病徵,而擴大內需與推動都更才是治本之道。當經濟成長與居住安全、民眾幸福結合在一起,台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永續而穩健的發展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