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虛坪改革】車位坪數暗藏玄機 小心「被扒兩層皮」價格遭偷灌

新聞來源 上報 / 責任編輯 卓琦

內政部日前拍板定案推動「虛坪改革」,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停車位有獨立權狀,沒買車位者也免負擔車道公設。但在實務上,車位一直是用來「喬房價」的好工具,以後新建案可能每戶都標配車位,有的銷售人員或許會故意降一點房價,卻在車位上偷漲價,消費者一定要留意建商是否「明降暗升」。

官方定調 專有社區車位持獨立權狀

建案公設比過高問題屢屢受到關注,民眾常反映的問題之一就是「我又沒買車位,為何還分攤到這麼多車道面積公設」。內政部日前定調,為讓停車空間更公平,未來社區車位改為專有部分,會有獨立權狀,沒有購買車位的住戶,將不再負擔車道面積的公設,僅由買車位的住戶分擔;而車道需無償提供整個社區住戶通行,且車位僅能在社區住戶間買賣。

因涉及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修正,內政部預計10月底前報請政院,拚本會期送立院審議通過。

因應此新政策,未來建商也可能把車位「蓋好蓋滿」,讓每戶都有車位,就算是機械車位也行,這樣全體住戶就可以一起分攤公設,不過會讓總價增加,恐不利於想壓低總價預算的首購族。

車道面積最常被灌水 車位8坪以下要小心

而在購買車位時,也得留意面積與價格。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說,車道面積最常被建商灌水,因建商把地下室車位的面積變得愈少時,地下室其他部分,分攤作為全體共有公設的面積就會愈大,公設比也因此增加。

一般平面停車位約8到15坪,若登記的車位坪數過小、在8坪以下,可能是車道被灌到一般的公設中計價,但車位並不會因此變便宜,等於車道被計價二次「被扒兩層皮」,一次計入 車位、一次計入公設,消費者一定要看清楚。

「車位公設為何能移到房屋的公設?且這些分配合不合理,要有一套檢視標準」,房市作家SWAY指出,虛坪改革的重點應在於,官方不能任由建商浮濫灌虛坪,還裝死不管,制訂合理分配公設比才是正辦。

而車位一直都是調節房價的好工具,尤其是在眾多建案競爭激烈的重劃區,有的銷售人員會故意不漲房價甚至讓價,卻默默在車位上動手腳、偷漲價,最後總價並沒有比較低,消費者千萬要留意。

全台最貴停車位在這 一格要價1000萬元

「車位本就是建商做價策略的一環」,何世昌舉例,最貴的停車位目前座落在北市信義區豪宅「皇翔御琚」,一格要價1000萬元,可能是因北市豪宅有每坪單價不超過300萬元防線的默契,為避免引發外界關注,所以建商就將住宅單價壓低,卻導致車位價格偏高。

至於如何判別理想車位?住商不動產執行總監徐佳馨說,理想車位應具備的條件為:坡道平面,不用擔心機械故障及維護費用等問題。車門容易敞開,駕駛乘客出入方便。靠近電梯,出門、回家快速,且不容易被其他車子擦撞到。

較不理想車位則是:中間車位,兩側都有車,停車、開車門不便。邊角車位,考驗停車技術。靠近車道出入口、轉彎處,因處於「路沖」位置被擦撞的風險高。